改變人類命運的科學家們-和孩子一起思考,世界就會改變❤

我記得國中的時候,曾經有一小段時間很愛理化,因為理化老師實在很會教,覺得太有趣,一度立志想當科學家🤣只是沒想到後來學到某一個程度後又卡關,從此超級討厭什麼理化化學之類的,所以頭也不回的往文科走。
沒想到在N年為人父母後,我居然又開始愛上🤭一開始是未雨綢繆煩惱五寶們要是討厭理科其實對未來整個學程很吃虧,假設他們喜歡的科系是因為理科的成績不好而被迫放棄怎麼辦,於是我經常會在網路找一些有趣的科普影片和大二寶分享,例如: Lis情境科學教材賽先生科學工廠PanSci 科學新聞網,大二寶常常看得樂不可支,加上她們很愛玩製作史萊姆,這過程其實就讓她們入門了科學,後來我甚至參加每個月都贊助Lis情境方案,期間就會收到有趣的科學實驗材料,玩得兩姊妹一直都會吵著我再買些有趣的科學教材來玩。

⬆她們在自製假鮭魚卵🤤其實我很想試吃看看…但不敢

 

希望五寶們不會因為不懂而錯過,樂在學習中,其實科學真的很好玩,生活中很多日常與常識都是過去千百年的科學發展所累積的。

小時候自己就讀過一些知名的科學家圖畫傳記書,印象最深刻的就是牛頓、愛迪生、居禮夫人、愛因斯坦,既便我說得出這四個科學家著名的發現,但是我對科學發展脈絡是很薄弱的,在這些獨立個體的科學家的偉大發明之前,他們都是站在誰的肩膀上呢?

 

像是亞里斯多德以直觀和推論的方式在不同領域建構的思想長達兩千多年,才能讓承先的科學家們做出更多的質疑和討論來繼續科學發展的啟後。

尤其我很喜歡書中很多的「名言佳句」,像是在第谷篇章出現的這句讓我非常有感,平日許多大人都教育孩子不可以有嫉妒心,但確實嫉妒心也是能促使人積極向上的一股力量。

 

 

道不同,就不相為謀?

看到第谷和克卜勒的「異念合作」就把我又抽往另一個層面做思考,彼此利用也可以是進步的推手呢,是不是想培養出一個科學家的孩子,就不能以太傳統的道德觀去束縛啊(噗

一個以地心說為基礎做出了奇異的進階版老頑固-第谷,一個想將偶像哥白尼提出的日心說理論做得更加完善的克卜勒,同床異夢的合作下,讓克卜勒完成了原本有缺陷的日心說,而奠定了近代天文學的地基。

追求的理想不同,卻巧妙地碰撞激起更棒的火花

 

喜歡蒐集大量資料的第谷⬆

 

有了偉大巨人,才能讓牛頓先生站穩而承先啟後

伽利略改良了8-30倍率的望遠鏡細心觀察和記錄的堅持,收集了證實哥尼白日心說的資料,出版了被當時教廷指定為危險禁書的「關於托勒密和哥白尼兩大世界體系的對話」,即便被教廷軟禁,但在他去世的350年後教廷承認了錯誤並且道歉。

讓我想到了電影高年級實習生的一句台詞:You are never wrong to do the right thing.(堅持做的事,永遠不會錯),我想這就是許多偉大科學家帶給不論是大人和孩子一個很重要的精神。

在軟禁中的日子,他依舊堅持實驗和研究,伽利略研究出一套獨特的方式,進行自由落體的實驗,從實驗中發現加速度的概念,並且在觀察炮彈和箭矢發射時受到施加力和重力的影響,也導出了慣性概念的實驗,為牛頓舖上的最踏實的立足地。

後世人津津樂道的科學家愛因斯坦,亦曾經在《自傳筆記》中提到,「法拉第→馬克士威」與「伽利略→牛頓」都是依靠前者先以直覺的觀察來掌握物理現象,後者則再運用數學精確地描述前者發現的物理關係。

 

實驗很成功👍

在篇章之中,我很喜歡培根提出求真的實驗精神,是我覺得現今社會普遍需要的,大多時候對於資訊的來源都習慣「不驗證」,最糟糕就變成錯誤被以訛傳訛,大家耳熟19世紀提出進化論的科學家達爾文就曾表示自己是「應用真正的培根原理,而且絲毫不根據任何已經有的理論,極其廣泛地去搜羅事實」。

教育孩子,有一環節很重要,就是千萬別懶,這在大二寶升上二年級的數學運算中,五寶爸老是提醒她們的事,不僅限於數學,很多事一懶不驗證,就無法真正的獲得。

 

我思,故我在🤔

這句話後來被很多人Kuso成很多說法,什麼我吃故我在、我胖故我在…,其實好多名人解讀了「我思,故我在」,說老實話各有各的理,「存在」這個概念在哲學界是具爭議性的,但我著重於理性思考的這個面向,徹底的懷疑一切,看到這裡我都忍不住沸騰,真的很棒啊‼‼因為連我自己都習慣活在既定的框架下,而出名的科學家們大多是跳脫框架從「懷疑開始理性思考」,雖然覺得孩子們常常問我「為什麼是這樣?」很煩,但是現在大家都知道現代多的是填鴨式教育,缺的是會想知道1+1=2可能以外的孩子。

 

放大來看🧐

特別把虎克和雷文霍克提出來分享,是因為有親切感🤣他們都是在顯微鏡下將發現拿出來做細節整理的,虎克還將他觀察到的微物搭配自己精湛的繪畫功力呈現出來出版了「微物圖誌」。

讓我想到以前國小自然課,大家都有買過豪華的顯微鏡套組吧🔬,太有趣了,我們那個年代的孩子真的無所不用其極的去挖任何東西放上玻片去觀察,我的小學同學據說他看過自己大便,不知道他現在在何處呢🤔

在過去的科學家都是有目的性地對許多動、植物有生命體的作為觀察對象,但是一介商人的雷文霍克則是喜歡到處亂看,雨滴、大便…等,在他特製可放大200倍的顯微鏡下發現了微生物呢。

 

當科學家千萬要注意,不要數學不好哦🤣

大家都常聽過的牛頓名言是他站在偉大巨人的肩膀上才會看得遠,雖然後世都將它完美解讀甚至做為育兒指標,希望孩子要學會謙虛,但是我看完兩則牛頓篇章的時候,反而讓我和一句話連結上了,那就是「你必須很努力,才能看起來毫不費力。」,所以又有一些人解讀牛頓的謙虛根本是很狂,因為一般人要爬上偉大的巨人肩膀那得付出多少的努力才能到,想想,好像真的那麼回事💯

另外我還從中發現要做為一代偉大的科學家,最好要數學很好呀🤣🤣像是牛頓提出的萬有引力,其實曾經有另一位當代科學家虎克用克卜勒的定律做了個假設提出這個概念,不過可惜虎克沒有用更有力的實驗或數學去佐證,最後讓同事哈雷和牛頓抬槓一下就馬上用方程式整理展示出來,讓哈雷驚為天人地推波助瀾幫牛頓出版了「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內容包括了萬有引力及三大運動定律。

 

看我僅是把三冊之一的科學家略提幾個出來分享,覺得已經快寫成一個章回,這三冊改變人類命運的科學家們真的很精彩,要是我把三本科學家精神和理論都做筆記提出來,可能會寫成半本長篇小說也不一定😅

但是我原本期待在書中的愛迪生篇,能夠看到作者描寫愛迪生與尼古拉.特斯拉的愛恨糾葛,至少電影「電流大戰」可引起網路上一陣風潮討論,連我都是因為電影才知道特斯拉,不然特斯拉在我的印象中只是一台車門可以開得很炫的電動車😛(好無知的婦人吶,五寶爸工科人可受不了),簡單來說愛迪生當時以直流電戰了尼古拉.特斯拉的交流電,兩人曾經還是老闆與員工關係,但為什麼五寶爸口中工科人視特斯拉為交流電之父卻沒在這三冊書出現,我在看到科學家法拉第篇幅的時候稍有明白,原來法拉第才是將交流電的原理整理出來的第一人,特斯拉就是在幾十年後將交流電的運送系統改良得很強大的工程師,大家對於直流電和交流電的現代運用有概念嗎?

簡單來說:

直流電的傳輸損耗大,所以不適合長距離傳輸;

交流電的傳輸損耗小,所以適合長距離傳輸。

也就是家裡插座裡頭的電是交流電⚡,電器用的插頭則把交流電轉換為直流電到電子產品內的電池中做存放和供應。

不過我後來google許多關於特斯拉的發明,我覺得他真的也很強,或許有一天作家會出改變人類命運的科學家們之四?再把他重新列入介紹一番🤔

從這三本書帶我暢遊前20世紀的科學進步史,讓我期待在21世紀結束前(喂,我是能再活81年嗎),科學能把這個世界帶領到什麼程度?hey~多拉a夢,你會出現嗎?很可能我的五寶們或是孫兒們有機會見識到吧!這三本書值得變成床邊故事,一小則一小則的和孩子們分享每個階段的科學發展、每個科學家的精神,或許在那數百日的夢鄉中,有機會幫孩子們建立起對萬物抱持著我思故我在的理性思考。

 

以上,就是moin結合三冊做的部分心得分享,改變人類命運的科學家們,值得大人小孩在家裡信手拈來隨時為自己補充科普一下,從國小開始可以在親子共讀下以傳記故事去熟悉科學家的精神,到孩子國、高中的時候,一來他們可以藉由輕鬆的漫畫故事反覆地將科學理論脈絡理順,二來故事很容易拉近孩子與課本內容的距離感,而且連我這個文科的感性老母,都能在忙碌的育兒生活中重新認識了許多偉大的科學家和發明,重點是短短三個月內其實我已經拿出來完整回味第二次了,而且寫這個心得文又沒有稿費賺,但我卻這樣用心的推薦,因為我希望更多爸爸媽媽可以入手好的書籍陪孩子一起看書。

或許在每一次翻頁、一段閱讀,可能就啟發了讓你或孩子改變了全人類命運的契機。

好書這裡買⬇

改變人類命運的科學家們🔬

之一)從哥白尼到牛頓,地球依然在轉動🌎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21587
之二)從法拉第到愛因斯坦,一切從Big Bang開始💥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24811
之三)從林奈到門得列夫,揭開看不見的物質真相🧬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30391

 

作者簡介✍金載勳

韓國漫畫家、作家、插畫家。畢業於弘益大學美術系,並於延世大學溝通研究所研讀影像設計與文化社會學。曾於《中央日報》文化漫畫版連載約兩年時間,以漫畫形式介紹「現代信用卡設計圖書館名著」,擅長將文本形式的知識,加工成為直觀有趣的漫畫。目前在首爾女子大學與弘益大學教授插圖與寫作,著有《設計漫畫》《競爭者》《play》(合著)等書。

譯者簡介✍陳聖薇

旅居韓國近十年,現為自由譯者。喜歡透過文字翻譯傳遞韓國的日常、韓國的生活、韓國的各種不同能量。譯作有《K-POP音樂產業大解密!》《市售清潔劑為何總是洗不乾淨?》《流行文化操作學》《音樂家被告中》《少數意見》《網軍部隊》等書。

審訂者簡介✍鄭志鵬

臺北市立龍山國中數理資優班理化教師,長期投入科學探究課程模式開發,認為科學學習不只有知識和公式,必須要有更多的脈絡化,主動化的探究思考學習。曾獲得103年優良特殊教師、教育部活化教學列車教師。擔任十二年國教國中自然課綱編輯委員。

 

10/13發表,11/4補修。


我和5寶們的日常動態FB瞧瞧👀 https://www.facebook.com/moinmama/
👄人妻媽媽媳婦什麼事都能LINE我聊➕ https://line.me/R/ti/p/%40moinma
🎬訂閱我的YOUTUBE頻道,好片不LOSE▶ http://user50862.psee.io/DJJTK
花嘍MOIN超多好照的IG📸  https://WWW.instagram.com/94moinma/
合作邀約e-mail📩 piettwu@gmail.com

發文作者

仰天長嘆:生孩子容易,養孩子太難! 但是關關難過,關關過💪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